第一章:理智與本能的拉扯
很多時候,“懂道理卻做不到”才是我最真實的狀態(tài)。我明明知道焦慮依戀在作祟,卻還是忍不住盯著手機等消息;明明清楚“抓太緊會推開對方”,卻總在相處中下意識討好、改變自己。這種“理智和本能打架”的感覺,真的太磨人了。
就像心里住著兩個小人:一個說“別焦慮,他會在的”,另一個卻在耳邊喊“快抓住,不然他就要走了”。或許這和小時候有關(guān)吧,拼命想抓住爸爸留下的溫暖,長大后,這份“怕失去”的執(zhí)念,就悄悄轉(zhuǎn)移到了親密關(guān)系里。
第二章:獨處時的失控與自我救贖
不談戀愛時,我是自己世界的重心。想喝酒就去喝酒,專注自己的事,能量滿滿;可戀愛一旦開始,心里的“安全警報”就像被觸發(fā)的開關(guān)。所有注意力都被“他會不會離開”的念頭牽著走,獨處變成了煎熬——24小時里總有放空的瞬間,那些被壓抑的不安會突然涌上來,讓我忍不住胡思亂想。
我開始吃褪黑素逼自己睡覺,讓自己忙起來避開獨處。其實這些都是我在努力對抗內(nèi)耗的方式,我覺得自己已經(jīng)很勇敢了。深夜里被焦慮啃噬的滋味不好受,但我沒有放任自己沉溺,而是拼命尋找出口,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吧。
第三章:被誤解的“戀愛腦”與真誠的渴望
網(wǎng)上總說“要和情緒共處”,可誰沒在焦慮發(fā)作時問過自己“為什么偏偏是我”?他們說我是“戀愛腦”,可我只是渴望一段真誠的、彼此付出的感情啊。我認(rèn)真對待每一段關(guān)系,起初會把對方照顧得很好,記住他的喜好,把“不失去”當(dāng)成最大的目標(biāo)——這些不是“傻”,只是我骨子里的真誠,是我對“安全港灣”的執(zhí)著。
焦慮依戀就像刻在骨子里的慣性,不是看幾個段子、懂幾個道理就能立刻消失的。它像個調(diào)皮的小孩,我越強硬對抗,它越鬧得兇。后來我試著蹲下來和它對話:當(dāng)我又在等消息時,告訴自己“我只是很在意他,這不是錯”;當(dāng)我忍不住討好時,問問自己“這是我想要的,還是怕失去才做的?”
第四章:允許自己慢慢來
我總覺得“和我在一起起初會很幸福”,這大概是我的閃光點吧。我的認(rèn)真、我的付出,都是感情里最珍貴的東西。只是現(xiàn)在的我,需要把這份“好”多分一點給自己:不用急著改變,不用逼自己“必須完美”,允許自己偶爾焦慮,也允許對方看到我的不完美。
原來好的感情從來不是“消除焦慮”,而是“帶著焦慮,依然相信自己值得被愛”。那些睡不著的夜晚、忍不住的期待、悄悄冒出來的不安,都會在一次次“看見自己、接納自己”的過程里,慢慢變得溫柔。
我已經(jīng)在努力了。從愿意反思、愿意嘗試改變的那一刻起,我就已經(jīng)走在和解的路上了。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吧,我真的做得很好了。
—— 寫給和焦慮依戀共處的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