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城北,太極宮。晨鐘三響,宮闕之間煙云繚繞。
李世民登基不過數(shù)月,宮內(nèi)已是萬象更新。史書記載:新皇天資雄略,手段果決,先誅太子建成、齊王元吉,后以仁德待天下,恢宏氣象遠(yuǎn)勝父皇李淵的安逸。然朝堂初定,百官心態(tài)不一,或擔(dān)憂新政過急,或期待再現(xiàn)漢武盛世。
蘇文通立于百官之列,衣冠整肅,手中竹簡低垂。他的神情沉靜,目光如墨,與周遭群臣不同,他并非僅僅看一個新皇如何掌權(quán),而是透過「歷史」與「文道」之眼,窺見時局將開辟的走向。
大殿之上,李世民端坐龍椅,氣宇軒昂。他掃視百官,朗聲道:
「朕初登大寶,天下百務(wù)待興。今日設(shè)朝,欲聽諸卿所言,開我貞觀之治。」
言罷,百官齊拜,山呼「萬歲」。
首相房玄齡率先進(jìn)言,陳述財政凋敝、府庫空虛,建議輕徭薄賦,以養(yǎng)民力。杜如晦隨后補(bǔ)充,謂兵制松弛,必須裁汰冗兵,整肅軍紀(jì)。魏征則直言:
「陛下若欲長治久安,當(dāng)納諫如流,勿以己意為尊。古有唐堯舜禹,皆能以眾賢之言輔其明德。陛下若能如此,天下可安。」
此言一出,百官屏息。魏征之直,素來震耳,稍有不慎,便可能觸怒新帝。
然而李世民卻哈哈大笑:「魏卿之言,正中朕懷!治國不在于掩過,而在于能改?!?/p>
聲音落下,眾臣皆松了一口氣。
就在這時,李世民忽轉(zhuǎn)目,落在蘇文通身上:「文卿,卿素來才學(xué)淵博,今日可有高見?」
滿朝文武,目光齊聚。蘇文通微微頷首,緩步出列,聲音不高卻清晰傳遍大殿:
「陛下初登大位,群臣言治國之法,多著眼于財政、軍伍、納諫,此皆治世之本。然臣以為,欲成長治,尤需一事——文道昌盛。」
李世民微微一怔:「文道?」
蘇文通抬起手中竹簡,繼續(xù)道:
「國以文立,文以道承。財政軍備,固為治世之基,但若無文以載道,則百年之后,兵甲已朽,府庫或空,唯文氣長存,流于后世。」
「陛下若欲大唐不墜,必當(dāng)重修學(xué)宮,興文禮之風(fēng),使士子得以立志,百姓得以化俗,方能根深蒂固,千載不衰?!?/p>
此言如鐘,滿殿皆靜。
房玄齡與杜如晦對望,心中暗贊其遠(yuǎn)見。魏征沉吟片刻,卻皺眉道:「治世以文為輔,卻非為本。倘若過度重文而輕政,恐有浮華之弊?!?/p>
蘇文通不慌不忙,目光沈定,緩緩吟出一句詩:
「筆落驚風(fēng)雨,詩成泣鬼神(出自杜甫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韻》。」
聲音落下,殿宇間竟隱隱生風(fēng),卷起龍柱間的金色幔帳。李世民與百官一時心神具震,似乎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莫大力量。
蘇文通深深一揖:「文者,天地之氣,萬世之基。陛下若欲行文治武功之盛,必須并舉,不可偏廢。否則徒有刀兵之利,卻無德化之長?!?/p>
李世民久久凝視他,眼中光芒閃動,終于拍案大笑:「好!文卿所言,正合朕意!若能兼修文武,天下何憂不治?」
自此,蘇文通「重文道」的理念,與李世民「兼修文武」的雄心,開始交織,為后世稱頌的貞觀之治埋下最初的根基。
那一刻,蘇文通隱約感覺到體內(nèi)有一縷微光閃爍,彷佛在回應(yīng)他的詩句。然而他壓下心中疑惑,只以為是幻覺。
文祖的力量,正靜靜甦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