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暮春,細(xì)雨綿綿。青石街道積水如鏡,倒映著殘破的宮墻與搖曳的燈火。
蘇文通行至一處破落的書齋,窗內(nèi)燭影搖紅,一人正伏案疾書。那人眉宇清俊,神色卻隱約帶著幾分愁思。案上散落著未干的墨跡,詩句縹緲,彷佛有無窮心事欲訴。
文通在門外立良久,方才輕叩而入。那人抬頭,露出一雙深邃卻憂郁的眼睛,正是 李商隱。
「蘇先生?」商隱愕然,似已聞過其名。旋即一笑,自謙道:「我詩才有限,唯好以纏綿之筆寫幽懷,不堪入目,先生何必見笑?」
文通凝望案上的字句。
「你詩中多情,卻非只為兒女之事。情絲之外,隱隱藏著時局之痛?!?/p>
商隱沉默,手指摩挲筆桿,低聲道:
「家世孤寒,仕途多艱。宦官擅權(quán),朋黨互爭,我縱有微志,也無所施。故以情思寄言,實(shí)則心有所指。只怕世人不解,笑我多愁善感而已。」
文通微微一笑,取筆于紙上續(xù)下一聯(lián):
「『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?!?/p>
若只言兒女之情,焉能生此沈痛?此詩之哀,實(shí)在國運(yùn)。」
李商隱瞳孔微震,隨即長嘆:
「先生果然知我。可惜時世如此,我雖有心,卻如囚鳥?!?/p>
蘇文通徐徐道:
「文章不必皆為朝堂而作。以筆寫時世,亦可留千古之證。盛唐氣象已逝,然若無人將其衰頹寫下,后世焉得知其盛極而衰之理?」
李商隱沉吟,良久才頷首。
「先生之言,使我心定。或許詩筆不能救時,但能傳聲?!?/p>
窗外雨聲更急,似在為這段相逢添上低回之調(diào)。
文通起身,負(fù)手立于門前,目光卻透過雨幕,望向漸暗的長安天際:
「你詩中有淚,有怨,有幽思。這是晚唐的聲音,亦是時代的烙印?!?/p>
李商隱凝視他背影,心中恍惚,似乎忽然明白了自己詩路的歸處——
不僅是纏綿悱惻,更是對盛世不再的追悼與對時局無奈的傾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