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的深秋,空氣里夾著蕭瑟的寒意。街巷中人影稀疏,遠(yuǎn)處宮城高墻,靜默如鐵。
蘇文通再次見到杜牧?xí)r,他已換了一身官袍,神色卻帶著一抹隱忍不甘。
「文通兄?!苟拍凉笆中卸Y,語中仍有往日的銳氣,「我近日上書論邊防,欲請增兵練卒,以備西北之變,然言未竟,便被掩抑。」
說到此處,他冷笑一聲,目光投向遠(yuǎn)處宮闕。
「上意只重奢華,縱容權(quán)臣爭權(quán),卻無心疆土。昔日阿房之火,今日或?qū)⒅匮??!?/p>
蘇文通凝視著他,緩聲道:
「子之憂患,正應(yīng)天下。但朝局已腐,何嘗是一人之言所能撼動?君若執(zhí)筆過烈,恐折其鋒?!?/p>
杜牧沉默片刻,隨即反問:
「難道便當(dāng)噤聲?任由國勢沉淪?」
文通輕嘆一聲,伸手指向天邊殘陽。
「落日斜暉,雖將隱沒,仍能暫照江山。君之筆,當(dāng)如斜陽,不求延年長世,只愿留一抹清光,使后人見之,知此世曾有人直言不諱?!?/p>
杜牧的眼神漸漸沉靜。他望著滿天暮霞,低聲吟道:「折戟沈沙鐵未銷,自將磨洗認(rèn)前朝?!?/p>
他將詩句寫于紙上,推至蘇文通案前,神色凝重?!复司浼囊猓耸俏抑穆?。縱然江山已頹,我亦愿提筆如戟,守我心中之正?!?/p>
蘇文通靜靜看著,心中暗生感慨。杜牧的孤筆,或許無法逆轉(zhuǎn)唐室的傾頹,但正如他所言,至少能成為后世之鑒。
夜色降臨,燈火零落。兩人對坐,燈下的影子交疊,如同兩種筆鋒在時代風(fēng)雨中互映。
杜牧忽然起身,向文通深深一揖?!肝耐ㄐ郑粲幸蝗瘴抑P再不能為世所容,愿君為我記之,不使孤影埋沒?!?/p>
蘇文通應(yīng)聲而諾,語氣沉穩(wěn)如石:「必不負(fù)子?!?/p>
窗外風(fēng)聲大作,彷佛在為這一段直筆孤勇作無言的注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