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907年,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,建立后梁,歷時289年的唐朝正式落幕,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。這一時期持續(xù)72年,中原地區(qū)先后更迭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五個短命王朝,南方及邊緣地區(qū)則涌現(xiàn)出前蜀、后蜀、吳、南唐、吳越、閩、楚、南漢、南平、北漢十個割據(jù)政權,戰(zhàn)亂頻發(fā),政權更迭如同走馬燈,卻也在亂世中孕育著統(tǒng)一的曙光。
后梁開國皇帝朱溫,本是唐末黃巢起義軍的將領,后來降唐,憑借戰(zhàn)功步步高升,最終篡唐自立。他生性殘暴多疑,晚年更是荒淫無度,常常召兒子們的妻子入宮侍寢,導致父子關系破裂。乾化二年(912年),朱溫的次子朱友珪不堪忍受,率親信闖入皇宮,刺殺了朱溫,自立為帝。但朱友珪的皇位并未坐穩(wěn),僅一年后,朱溫的四子朱友貞就聯(lián)合禁軍發(fā)動政變,誅殺朱友珪,登基為梁末帝。
與后梁對峙的,是沙陀族首領李克用建立的勢力。李克用曾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,被唐朝封為晉王,與朱溫結下深仇。他臨終前,將三支箭交給兒子李存勖,囑咐他一定要消滅后梁、擊敗契丹、平定幽州劉仁恭。李存勖牢記父親遺命,勵精圖治,整軍經武,于公元923年在魏州稱帝,建立后唐,隨后率軍南下,攻克后梁都城開封,梁末帝自殺,后梁滅亡。
李存勖登基初期,頗有明君風范,不僅統(tǒng)一了中原,還滅亡了前蜀,疆域達到五代之最。但滅蜀之后,他迅速墮落,沉迷于戲曲,常常親自登臺表演,給自己取藝名“李天下”。他重用伶人(戲曲演員)和宦官,疏遠功臣宿將,甚至縱容伶人干預朝政、敲詐將領。將領郭崇韜戰(zhàn)功赫赫,卻被伶人誣陷謀反,慘遭殺害。公元926年,戍邊將領皇甫暉發(fā)動兵變,李存勖派義兄李嗣源率軍平叛,結果李嗣源在士兵的擁戴下倒戈,率軍反攻洛陽。李存勖親自率軍抵抗,卻在混戰(zhàn)中被流箭射死,在位僅三年。李嗣源隨后登基,是為后唐明宗。
李嗣源是五代時期少有的賢明君主,他在位期間,減免賦稅,整頓吏治,嚴懲貪腐,使得后唐社會穩(wěn)定,經濟復蘇,史稱“長興之治”。但他晚年體弱多病,兒子們?yōu)闋帄Z皇位互相殘殺,朝政陷入混亂。公元933年,李嗣源病逝,三子李從厚繼位,是為后唐閔帝。李從厚試圖削弱藩鎮(zhèn)勢力,卻引發(fā)了鳳翔節(jié)度使李從珂的叛亂。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(yǎng)子,驍勇善戰(zhàn),他率軍攻入洛陽,李從厚逃亡途中被殺,李從珂登基為后唐末帝。
李從珂登基后,與河東節(jié)度使石敬瑭的矛盾日益尖銳。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,手握重兵,李從珂對他極為忌憚,多次試圖削奪他的兵權。公元936年,石敬瑭走投無路,決定向北方的契丹求援。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許諾,若能助他登基,便將幽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北部、山西北部一帶)割讓給契丹,并以“兒皇帝”自稱,每年向契丹進貢大量財物。
耶律德光早就覬覦中原,當即率軍南下,與石敬瑭合兵一處,擊敗后唐軍隊。李從珂見大勢已去,帶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,后唐滅亡。石敬瑭隨后在契丹的扶持下登基,建立后晉,定都開封。他履行承諾,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,從此中原地區(qū)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,契丹騎兵可以隨時南下侵擾,這一影響持續(xù)了數(shù)百年。
石敬瑭死后,侄子石重貴繼位。石重貴不愿再向契丹稱臣,雙方爆發(fā)戰(zhàn)爭。公元947年,契丹軍隊攻破開封,俘虜石重貴,后晉滅亡。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,改國號為遼,意圖統(tǒng)治中原。但契丹軍隊在中原燒殺搶掠,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抗,各地義軍紛紛崛起。耶律德光見統(tǒng)治難以維持,只得率軍北撤,途中病逝。
契丹北撤后,后晉將領劉知遠在太原稱帝,建立后漢,隨后率軍南下,收復開封,定都于此。劉知遠在位僅一年便病逝,兒子劉承祐繼位,是為后漢隱帝。劉承祐年幼,猜忌大臣,先后誅殺了楊邠、史弘肇等輔政大臣,還派人去誅殺鎮(zhèn)守鄴都的郭威。郭威得知消息后,率軍反攻開封,劉承祐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殺死,后漢滅亡,國祚僅三年,是五代中壽命最短的王朝。
公元951年,郭威在將士的擁戴下登基,建立后周,定都開封。郭威出身貧寒,深知民間疾苦,他在位期間,輕徭薄賦,整頓吏治,廢除苛法,重視農業(yè)生產,還將皇宮中的珠寶玉器全部銷毀,以示節(jié)儉。他還改革軍隊,提高軍隊的戰(zhàn)斗力,為后周的強盛奠定了基礎。公元954年,郭威病逝,因兒子們都已被殺,便將皇位傳給了養(yǎng)子柴榮,即后周世宗。
柴榮是五代時期最有作為的君主,他繼位后,立下了“十年開拓天下,十年養(yǎng)百姓,十年致太平”的壯志。在軍事上,他親率大軍擊敗北漢和契丹的聯(lián)軍,穩(wěn)定了北方局勢;隨后又南征南唐,奪取了江淮地區(qū)的十四州,迫使南唐稱臣;西攻后蜀,收復了秦、鳳等四州。在政治上,他整頓科舉,選拔人才,修訂法律,嚴懲貪腐;經濟上,興修水利,鼓勵墾荒,減輕賦稅,使得后周的經濟迅速發(fā)展,國力日益強盛。
公元959年,柴榮率軍北伐契丹,意圖收復幽云十六州。大軍一路勢如破竹,連克三關三州,距離幽州僅一步之遙。但就在此時,柴榮突然身患重病,不得不班師回朝。同年六月,柴榮病逝,年僅39歲,幼子柴宗訓繼位,是為后周恭帝。
與中原五代的動蕩相比,南方十國大多處于相對穩(wěn)定的狀態(tài),其中不乏治理出色的政權。
南唐是南方十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,開國皇帝李昪(biàn)原本是吳國的權臣,公元937年篡吳自立,建立南唐。李昪在位期間,實行休養(yǎng)生息的政策,輕徭薄賦,鼓勵農業(yè)生產,同時重視文化教育,使得南唐經濟繁榮,文化昌盛。他的兒子李璟繼位后,雖然多次對外用兵,擴張了疆域,但也消耗了國力。到了后主李煜時期,南唐國力衰退,最終在公元975年被北宋滅亡。李煜雖然是一位失敗的君主,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詞人,他的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”等名句流傳千古。
吳越國由錢镠(liú)建立,定都杭州。錢镠出身貧寒,憑借軍功崛起,他深知吳越國地少人多,難以與中原強國抗衡,因此始終采取“事大”政策,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,換取和平穩(wěn)定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。他在位期間,大力興修水利,修建了錢塘江捍海石塘,防止海水倒灌,保障了農業(yè)生產;同時發(fā)展海外貿易,使得吳越國成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(qū)之一。杭州也在他的治理下,從一個普通的城市發(fā)展成為繁華的都城,有“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”的美譽。吳越國歷經五任君主,最終在公元978年主動向北宋納土歸降,避免了戰(zhàn)亂,百姓得以安居樂業(yè)。
后蜀由孟知祥建立,定都成都。孟知祥原本是后唐的將領,被派往四川鎮(zhèn)守,公元934年稱帝,建立后蜀。他的兒子孟昶繼位后,初期也能勵精圖治,使得后蜀經濟繁榮,文化發(fā)達,成都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之一。孟昶還命人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石刻儒家經典《開成石經》,對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。但孟昶晚年沉迷享樂,生活奢華,朝政日益腐敗。公元965年,北宋軍隊南下,后蜀滅亡。
后周世宗柴榮的突然病逝,給了禁軍將領趙匡胤可乘之機。公元960年,趙匡胤借口北漢和契丹聯(lián)合入侵,率軍北上,行至陳橋驛時,部下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,擁立他為皇帝,這便是“陳橋兵變”。趙匡胤隨后率軍返回開封,逼迫后周恭帝禪位,建立北宋,定都開封。
趙匡胤登基后,采取“先南后北”的策略,先后滅亡了南平、后蜀、南漢、南唐等南方政權,吳越國也主動歸降。公元979年,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滅亡北漢,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,中國歷史再次走向統(tǒng)一。
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戰(zhàn)亂頻繁、政權更迭的亂世,但它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。中原地區(qū)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,南方經濟得到了快速發(fā)展,為北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。同時,這一時期的政治、軍事制度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,如后周世宗的軍事改革,為北宋的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借鑒。亂世之中,既有朱溫、李存勖等梟雄的崛起與隕落,也有郭威、柴榮、錢镠等明君的勵精圖治,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,見證了從分裂到統(tǒng)一的艱難歷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