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漠的烽煙已散,戰(zhàn)馬卻依舊焦躁嘶鳴,似仍記得廝殺時的血火。城鎮(zhèn)殘破,百姓顏色慘淡,或扶老攜幼,或蹲踞廢墟,眼神中滿是惶恐。
忽必烈親自巡視。沿途百姓低頭不敢直視,惟恐下一刻便有屠戮。他眉心微蹙,心中暗想:
「兵可勝敵,卻未能勝民之懼……」
此時,蘇文通遠遠隨行,衣衫素淡,宛若塵外之人。他沒有言語,僅在路旁靜靜看著,目光沈如古井。
忽必烈行至一處廢市,見孩童自灰燼中翻尋殘食,瘦骨嶙峋,母親則瑟縮一隅,不敢上前。忽必烈心頭一震,下馬問:「汝等為何避我?」
婦人顫聲道:「大王勝戰(zhàn),百姓皆是俘虜……吾等豈敢奢望生?」
忽必烈沉默。手中鐵甲尚帶血腥,與這顫抖的身影形成鮮明對比。他忽然回憶起蘇文通在軍帳中的三字——「安其心」。
當夜,他召集眾將與謀臣,沈聲道:
「百戰(zhàn)之后,若江山滿目瘡痍,何談千秋?吾欲立一條法令:凡百姓降者,免死、減稅、復(fù)業(yè)。能耕者給田,能商者予市,不分胡漢,一律同守!」
眾將嘩然,有人反對:「寬之過甚,恐養(yǎng)虎遺患!」
忽必烈厲聲斷道:「虎可弒于戰(zhàn)場,人心卻不可永壓。壓之,則必反;安之,則自附?!?/p>
帳外月華如水,蘇文通立于暗處,終于點頭,唇角勾起一絲微笑。
自此,忽必烈命人重建市井,開倉賑糧。數(shù)月之內(nèi),原本蕭索的荒漠小鎮(zhèn)漸復(fù)人聲,孩童笑語再聞,耕牛復(fù)入田畝。百姓見鐵血之主竟有此仁心,漸生歸附之意。
某日,忽必烈再見蘇文通,語氣中帶著從未有過的沉穩(wěn):
「你所言『安其心』,吾已見其效。然此路方啟,未來如何,仍不知也?!?/p>
蘇文通回以一禮,淡然道:
「文與武,并非兩途。將軍能識此分寸,便已入關(guān)?!?/p>
話音未落,風(fēng)聲忽起,天際隱現(xiàn)雷光,似有新的試煉正在醞釀。